北京市教委将统筹协调学区内外教育资源,建立学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,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。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》近日发布,学区要合理规划、合理配置资源,适度控制发展规模。
据统计,截至去年年底,北京市已有131个学区,覆盖了12个区。北京市明确,要“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,着力解决区域内校际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,缩小校际教育差距”,学区制将推动各校共同进步,这将给“高烧”的“学区房”降温。
从“顶层设计”到“统筹协调”
依据行政区划、适龄人口等因素,遵循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、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等原则,合理划分学区范围,合理规划生源布局,合理配置教育资源。学区划分应统筹兼顾,相对稳定。根据地区生源需求和教育发展需要,统筹各学校、各学段资源要素,编制发展规划,科学预测学区教育规模,加强发展趋势研判,积极调控供需平衡,促进区域教育平稳有序发展。
依据意见,北京市结合区域实际,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,合理规划学区布局,均衡配置教育资源,并“适度控制发展规模”。
研究制定学区制管理的政策措施,统筹协调学区人力资源,探索建立干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。对学区兼职干部教师和在学区内跨校任职任教的干部教师,依据中小学教师绩效奖励激励办法,按照多劳多得,优绩优酬的原则予以奖励激励。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考核办法,对在学区内跨校任职任教并取得良好业绩的干部教师,给予优先考虑。
在尊重学区内中小学校自主办学的基础上,发挥学区优势,拓宽发展平台,增加发展机会,营造发展氛围。鼓励学区内各校加强校际协同合作,融通教育资源,贯通人才培养,促进干部教师交流。搭建教育教学交流平台,组织开展课程教学研讨、教师教科研训活动;搭建学生学习成长平台,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发展交流展示活动,促进师生增强实际获得感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教师专业发展,学校内涵发展。
从“统筹协调”到“资源整合”
统筹协调学区内外教育资源,建立学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,丰富拓展教育资源,搭建学区信息资源平台,精准对接学区内各校资源需求与供给,最大限度提高学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,以教育资源整合、融通、共享带动学校和学区提升发展。
结合区域实际,加强学区建设,探索构建多元共治的学区发展模式。完善学区治理结构,通过建立学区管委会、理事会等组织形式,组织协调学区、学校、家庭、社区以及社会力量代表共同参与学区建设与管理。完善学区协调机制。通过协议、协商等方式,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,促进各方教育责任共担、发展利益共享。完善学区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,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,健全依法、科学、民主的决策程序。积极调动各方参与学区改革发展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促进形成多元主体协商共治和多方协同育人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。
明确学区定位,履行学区职能。合理设置学区人员岗位和工作职责,健全完善“设置合理、目标明确、职责清晰、运行协调、保障有力”的学区化管理体制机制。着重发挥学区在服务入学升学、促进资源共享、搭建发展平台、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职能优势,不断提升学区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水平。加强对学区的管理、指导和保障,探索对学区发展的评价考核办法,激励学区在统筹资源、综合治理、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。
学区建设经费将纳入区级预算。学区下设学区管委会、理事会等,组织协调学区、学校、家庭、社区以及社会力量代表共同参与学区建设与管理。搭建学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,统筹协调学区内外教育资源。学区信息资源平台负责精准对接学区内各校资源需求与供给,最大限度提高学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。
加强对学区条件保障、资源建设、人员培训、活动开展等方面的经费支持。从实际出发,科学合理编制学区基本运行和业务发展经费预算,将学区建设经费纳入区级预算管理,保障学区发展所需的经费投入。同时,加强绩效管理,提高经费使用效益。
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,特级和市级骨干老师名额以往是按各区老师数量分配的,能否尝试在区域内部或者集群内部打通编制,打通正高级、骨干、特级教师评选将成为关键。
此次《意见》明确,北京市将探索建立干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。对学区兼职干部教师和在学区内跨校任职任教的干部教师,按照多劳多得,优绩优酬的原则予以奖励激励。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考核办法也将完善,优先考虑在学区内跨校任职任教并取得良好业绩的干部教师。
发布者:老王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u148.cn/1123.html